欢迎光临画韵传媒!

[学术]刘伟群一一《雁塔圣教碑考证》

发布时间:2023/8/28  浏览量:1328  


雁塔圣教碑考证

文/刘伟群

如是我闻,从永徽四年起,到咸亨三年,正好是二十年。在这二十年间,唐人刻下了四种圣教序碑。

首先是永徽四年,由褚遂良书丹,万文韶刻字,立于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第一层南门两侧的壁龛之中的两块碑,叫雁塔圣教序;其次是显庆二年,王行满书丹,立于河南偃师招提寺中的大唐二帝圣教序碑,是为偃师圣教;再次,是龙朔三年,褚遂良书,立于同州的同州圣教;最后是咸亨三年,由僧怀仁集王羲之行书,立于长安弘福寺的集王圣教。雁塔圣教碑立四年后,刻偃师圣教碑,六年后,又刻同州圣教碑,九年后,又立集王圣教碑,整整二十年时间。

一、为什么要立圣教序碑?

事情要从贞观二十年说起。这一年,玄奘已译出了很多佛经,并开始译著名的瑜伽师地论,贞观二十年七月一日,他上书唐太宗,请太宗为佛经写序,太宗没同意。到了贞观二十二年春,唐太宗驾幸玉华宫。五月十四日玄奘在长安译成瑜伽师地论。得知这一消息后,唐太宗于七月一日敕令玄奘来到了玉华宫,并详阅了所译佛经,命抄写流布。在玉华宫,玄奘再次请唐太宗作序。唐太宗很快就作好了序,贯于所译佛经之首。命上官仪向群臣宣读。这年六月,太子李治在长安的东宫读唐太宗作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后,作大唐三藏圣教记。序、记写成后不到二十天,就传遍了中外。当时长安弘福寺主持圆定等人奏请将这两篇文章刻在碑石上,太宗准奏了。但他们的碑在二十年后才刻好立起来。第一个刻好的,是立在慈恩寺大雁塔下的两块碑。

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庚辰,太子李治为他已去世母亲文德皇后追荐福德,开始择地建佛寺。选中了城南的曲江池边开始动工建寺。到了十月,寺院基本建成,命名为大慈恩寺。请玄奘法师住寺译经,并主持寺务。这年五月二十六日,太宗崩,贞观时代结束,太子李治即皇帝位,改元永徽,永徽时代开始了。

到了永徽三年三月,玄奘上书高宗,说了两件事,一,建造石塔,以安置从印度取回的梵文经原本;二,塔南立两块碑刻太宗作的大唐三藏圣教序,与高宗作的大唐三藏圣教记。高宗同意立项,将石塔改为砖塔,历时二年竣工。而刻碑的工作则在永徽四年完成,安置在大雁塔第一层南门两侧的壁龛中。当时,欧阳询、虞世南等大书法家已去世多年,书写这两块碑的任务就落在了褚遂良身上。

二、褚遂良其人

褚遂良,字登善,杭州钱塘人,祖藉河南。父亲褚亮,在隋朝时,就和唐高祖李渊、欧阳询、虞世南是好朋友,是唐初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。褚遂良的书法,是少年时代跟欧阳询、虞世南二人学的。在旧唐书的传记中,褚遂良是被列于唐高宗的朝臣行列的。他在欧阳询、虞世南后,是最著名的书法家。旧唐书说他“尤工隶书,父友欧阳询甚重之”。以精于鉴赏书法闻名的魏徵也说:褚遂良下笔遒劲,甚得王逸少体。唐太宗曾经高价求购王羲之真迹,天下人争诣阙来献,当时无人能辩其真伪,褚遂良逐一鉴定,没有任何差错。当年刻立圣教二碑,是国家的重大工程项目,书丹非褚遂良莫属。

褚遂良在这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,历尽了宦海沉浮。先是,在贞观时代的最后一年,褚遂良刚刚从黄门侍郎任上,被任命为中书令,中书令,俗称右相。拜相不久,又与长孙无忌被太宗定为顾命大臣,唐太宗对唐高宗说:“无忌、褚遂良在,国家之事,汝无忧矣。”与霍光、诸葛亮等同。高宗即位后,又进封郡公。但好景不长,同是这一年,被贬到同州做刺史去了。到了永徽三年春正月,又被召回,拜为吏部尚书,同中书门下三品,监修国史,加光禄大夫,这一月,又兼太子宾客。到了永徽四年九月壬寅,尚书右仆射张行成死了,甲戊日,褚遂良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,依旧知政事。一路升迁,加官晋爵。

褚遂良,被认为是忠良正直之士。但综合新旧唐书的记载,褚遂良也做过一些不光彩的事。首先是刘洎案。刘洎时任侍中,贞观十六年十二月,唐太宗病了,刘洎去探望。刘洎出宫后,褚遂良以撰起居注为名询问刘洎当时情状后,立即跑到太宗面前打小报告说,刘洎言国家事不足忧,但当辅幼主行伊霍故事,大臣有异志者诛之,自定矣。太宗于是下诏,说刘洎与人窃议,窥窬万一,谋执朝衡,自处伊霍,猜忌大臣,皆欲夷戳,宜赐自尽。另一个,褚遂良显贵时,其父褚亮尚健在,父子俩同居一宅,却分两个门出入。有一次太宗赐东西给褚遂良,皇帝的使者进大门时,褚亮堵在门口不让进,说:渠自有门。可见父子不协。第三件事,永徽初年,褚遂良贱买中书译语人史可耽宅,监察御史韦思谦弹劾之,罢为同州刺史。褚遂良于是怨恨韦思谦,在他当政后,韦思谦被贬为清水县令。第四件事,褚遂良以低价买下属房产,被贬为同州刺史。第五件事,永徽初年,尚书左丞卢承庆与褚遂良有矛盾,被贬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,褚遂良还不满足,又搜集卢承庆在雍州时的其他事,再一次将卢承庆贬为简州司马。忠良正直之士都不屑做这些事的。

三、政治环境

褚遂良书写圣教序之际,朝野不宁,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。永徽三年五月,武氏被封为昭仪,此时后宫争斗尚未引起朝臣注意。永徽四年正月,驸马房遗爱,荆王李元景、吴王李恪、驸马薛万彻、柴令武、巴陵公主、高阳公主等以谋反被杀。左骁卫大将军势失思力,侍中宇文节、江夏王李道宗被流放,蜀王李谙废为庶人。这些人的贬死、流放,都是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搞的。十月,睦州女子陈硕贞反,自称文佳皇帝,攻陷多处县城。这时,武氏尚在后宫做昭仪,与王皇后、肖淑妃争宠,长孙无忌、褚遂良等还不知道,武氏将在一年后,与他们在朝堂上争锋,并将他们一个个贬死。他们尚沉浸在永徽之治的光环中。褚遂良还不时的与卢承庆韦思谦们斗一下,将他们贬往外地。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们以八贤王自居,甚至天下但知有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等而不知有皇上,而奉诏写碑,更是无上荣光。

四、碑是怎么刻成的

唐时,要制作一块碑,是过程大致是这样的。上山采石,凿成粗胚,再运至刻碑场,刻制碑头,打平碑面,再用砂石磨光。然后涂上墨,再用烙铁上蜂蜡,弄得黑光可鉴。然后根据碑文计算字数,多少行,每行多少格,在碑上用刻刀刻好方格。再请书法家用辛红白垩书写在石碑上的方格内,由刻工奏刀刻成。

这书丹的工作,是件辛苦的差事,须伏身于碑石上才可。而碑石一般又十分巨大,伏在边上够不到中间,伏在下边够不到上边,而写中间的字,须全身趴在石头上,很难做到体面。但上至尊贵如唐太宗、唐高宗、中宗、睿宗、武则天,下至欧阳询、虞世南、颜真卿、柳公权,以至官私的一般书手,都乐此不疲。况且书写雁塔圣教二碑时正值隆冬,指掌冻不可伸,碑石冰冷沁人骨髓,如非正午时分,用水和成的朱砂,即使用热水温着不让冻,但一写到石头上也会立即冻成冰凌。即使垫上毛毯,也觉得冰冷难耐。写第一块碑的时间是十月十五日,第二块碑的时间是十二月十日,间隔五十四天,这大约是刻完第一块碑所花费的时间。第一块碑的字数为八百二十多字,可以计算出每天约刻十余字。刻字时首先坐在字的反向刻的,先将活动半径内所有横向笔画刻完,再坐到侧面,刻完活动半径内所有竖向笔画,最后坐在正面刻完剩余笔画,再做修饰。然后依次继续刻下去。

这次的刻字工作,敕命技艺精湛的万文韶刻字。万文韶当时正值壮年,不然是不能胜任隆冬季节刻碑的工作的,也不可能刻出凌厉劲挺的刻凿的。事实上,从古到今,刻字匠属于细致的技术工匠,对眼力要求极高,又须要坚持长时间弯腰低头工作,非丁壮年不能胜任。好的刻工,其工作的年龄段大约在二十岁左右到四十岁以前,具体因人而异,总之,视力不佳,就不能刻字了。雁塔圣教的刻工在唐代是超一流的,绝对忠实于原迹,把书写时所有的笔融都逼真地刻出来了,用刀极其熟练,奏刀的速度也很快,古今刻工好像再没有比万文韶的刀工更好的人了。

五、迷雾重重的雁塔圣教序

雁塔圣教的刻痕令古今学者们迷惑不解。此碑的刻痕不同于其他的楷书碑刻。倭国人荒金认为,是褚遂良没有写好,在纸本上又做了修补,万文韶对着这奇怪的笔迹一筹莫展,索性连修正的笔迹也刻了下来。倭国人傻逼一个,不必理他。

中古人的字体,有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之分,每种字体都有其应用场合的。以刻碑为例,在唐代,篆书用来写碑额,隶、楷字体用来写正文,行、草百不一见。这用来写碑文的隶、楷书,叫铭石书。铭石求其庄重,故用正体书。羊欣《采古来能书人名》中说:“钟有三体,一曰铭石之书,最妙者也,二曰章程书,传秘书、教小学者也,三曰行押书,相闻者也。”铭石书,一般多用隶、楷两种字体。最先写隶书,八分隶书,即带蚕头雁尾的这种隶书,后来演变为楷书。六朝后期的两魏、北周、北齐、隋初,书写者则喜欢写带有隶书笔法的楷书,取其美观多姿。在用笔过程中加入许多装饰性的用笔。褚遂良的用笔,上承的就是这种笔法。他下启了宋徽宗瘦金体的笔法。在初唐,畅整、薛稷、薛曜的用笔也是此一路的,他们承袭自褚遂良,颜真卿、柳公权的笔法也肇源于此。旧唐书本传说诸遂良善隶书,这隶书,有人说是八分书,也有人说就是楷书的。都有道理。褚遂良八分书、楷书都擅长这一点毋庸置疑。唐代的飞白书也属于这路笔法。褚遂良的用笔,承袭了很多八分书及北朝铭石书的装饰性用笔,加之笔速极快,也不排除用辛红书写时上冻消后模糊,用笔修补,或时间久了辛红误被抹去,或自然淡化,进行补笔的可能。但大多数的非寻常楷书用笔法,是出于褚遂良的独特笔法,及快速挥运之际笔尖开叉所致的。是万文韶把用笔的每一个细微的起伏、萦带、牵丝等等都完美地刻出来了。用这一笔法的,如今还能见到的还有褚遂良书的房玄龄碑、畅整的清河公主碑、薛稷的信行禅师碑。十年后,又由雁塔圣教翻刻而成同州圣教碑。雁塔圣教中序字稍小、记字稍大,同州圣教也是这样,至于笔画开叉处、起伏处在两个圣教序碑中都出现在相同部位,若合一契。正是翻刻的证据。所不同者,雁塔圣教刻工细致,同州圣教刻工较粗而已。

还有一个问题,这两块碑的文字排列方式是特别的。这两块碑,三藏圣教序碑在门洞西边,文字排列是正常的从右侧起排布。三藏圣教记在门洞东边,文字排列是反常的,从左侧起排布。这么做,是为了对称。有人以为,太宗是皇帝,高宗也是皇帝,为了显示高宗的当朝皇帝的尊贵身份,故三藏圣教记要从左起排布。那么其他三块碑都是单碑,前半块刻圣教序,后半块刻圣教记,这怎么排?如何显示唐高宗当今天子的尊贵身份?难道同一块碑面上,前半段右起,后半段左起,八字胡两撇?

还有一个问题,所有的圣教序碑文都非完璧,都掉了一个字。而在文集中,这个字都在,《西游记》中的引文都全着呢。在圣教序文中,说:“当常现常隐之世,民仰德而知遵。”漏掉隐字。圣教碑文是李世民自己写的,他把世民二字连在一起。在太宗朝,“世民”不偏讳,故雁塔圣教序与同州圣教序保留了世字,而易民为人。而集王圣教世民均保留了下来,可见当时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王羲之字内出之际,太宗是准许了的。至于为什么唐刻都取掉了隐字,则是由于隐是李建成。李建成死于玄武门政变后,谥为隐,李建成的隐是不能置于世民之上,也不能置于世字之上,唐代人于是就不写这个隐字了。

艺术简历

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中心特聘研究员一一刘伟群

陕西富平人,1974年生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,陕西省社科院特聘研究员。


作品欣赏

编辑:牛泾民


合作媒体机构

电话:029-81779909 传真:029- 81774280 邮箱:931737117@qq.com客服QQ:931737117

版权西安悦合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:13992008306陕ICP备15007881号-1

法律顾问:陕西轩举律师事务所(姚博扬-13319186653) 技术支持:西安凤巢网络

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-63907152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《画韵中国》陕公网安备 0000000000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