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画韵传媒!

拍卖首页玉石器

汉中概况

发布时间:2019/11/1  浏览量:3418  

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,北依秦岭,南屏巴山,与甘肃、四川毗邻,中部为盆地,中国古代称为“江淮河汉”四大河流之一的汉江,流经汉中、安康和荆襄大地,汇入长江,成为长江最长、最大支流。全市辖汉台、南郑、城固、勉县、洋县、西乡、宁强、略阳、镇巴、留坝、佛坪11个县区,总人口373万。市域总面积2.72万平方公里,其中盆地占6%,浅山丘陵占36%,中高山区占58%,自古以来,就是连接西北与西南、东南的通道和辐射川陕甘鄂的主要物资、信息集散地之一。汉中景色秀丽。气候温和、湿润,年平均气温14.3℃,降雨量 871.8 ,素有西北“小江南”和“金瓯玉盆”之美称。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地改市。


汉中资源富集,其生物、矿产、水能、旅游、军工企业五大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尚有一定的位置,经济开发潜力较大。


生物资源丰富。被誉为“地球同一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”。形成了植物南北共生的特点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,素有“生物资源宝库”、“天然物种基因库”之称。生态环境良好,森林覆盖率达51.2%,植被覆盖率56%,林地面积居全省第一、居西部第二,活立木蓄积量8781万立方米,可利用草场500万亩。秦巴无闲草,有药用植物1300多种,居全国地(市)级第二。杜仲、7.gif天麻、附子、川芎、黄柏、元胡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产量的50%以上,是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。野生动物有280多种,列为国家和省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、朱鹮、金丝猴、羚牛等42种,尤其是汉中独有的世界珍禽朱鹮现已繁育到260余只。


矿产资源富集。在汉中已发现的90种矿产中,探明储量的有60多种,具有中型以上规模的有35种,潜在经济价值约1568亿元。境内略阳、勉县、宁强三县交界处的“金三角”地带,被李四光先生誉为“中国的乌拉尔”,是全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。铁、锰、镍、钛、锌、磷、蛇纹岩、大理石、石膏、石棉等矿产储量分别位居全国全省前列,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。


8.gif       水能资源丰富。嘉陵江和汉江两大水系,为长江一级支流。大小支流500余条,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3条,全市地表径流量217.6亿立方米,地下水综合补给量31.7亿立方米,水量占全省三分之一。水能资源蕴藏量260万千瓦,可开发量87万千瓦,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。


旅游资源众多。汉中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。汉中是汉文化的发祥地,全国历史文化名城。早在公元前400年以前,汉中就已设郡,迄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。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有古汉台、拜将坛、张良庙、蔡伦墓、武侯墓、古褒斜栈道、石门十三品、灵崖寺摩崖石刻等,是两汉、三国旅游热线,其中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武侯墓、褒斜道石门及其石刻,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8处。自然景观有南湖、红寺湖、南沙河、天台山、午子山等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。汉中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,李先念、徐向前、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。


物产资源


矿产资源

汉中市地质构造复杂,成矿条件优越,是省内主要矿产资源富集区,目前发现矿产92种,产地近千处,有探明储量的矿产60种,矿区289个。重点有金、铜、铁、锰、硫、磷、石英岩、石膏、纤维水镁石及石材矿产潜力大,具勘察找优势。全市非金属矿产储量大,经济价值高,有开发利用优势,现已开发利用矿产44种,为发展黄金、有色、钢铁、化工、建材及非金属矿工业奠定了基础。

土地资源

市区可使用土地面积52.2平方公里。

其中:规划中工业用地7.17平方公里,

商业用地2.85平方公里,

住宅用地16.6平方公里,

农业用地0.26平方公里,

其他用地25.32平方公里。

自然资源

淡水资源:淡水储量146.25亿立方米。

其中:地下水储量31.75亿立方米。

地表水储量31.75亿立方米。


历史文化


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的秦岭巴山之间,北倚秦岭,南临汉江,属汉江上游区。东与城固县为邻,南以汉江与南郑县分界,西与勉县接壤,北与留坝相连。南北长三十七公里,东西宽二十二公里,总面积五百三十八平方公里。地势南低北高,依次为平原、丘陵和山地。南部的平原是汉中盆地平原的一部分,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,海拔约五百到七百米。北部的丘陵和山地,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。


汉中盆地是汉江上游最大的盆地。西起勉县武侯镇,东至洋县尤亭铺,长约一百一十六公里,宽约五到二十五公里,是由汉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阶地平原。汉中市城区就处于汉中盆地平原的中部。由于纬度位置偏南和秦岭对寒潮的屏阻作用。这里气温较高,冬季也比较温和,成为我国北亚热带的一部分,也是陕西省水热条件较丰富的地区之一。地理景观和人民的生产、生活习惯,具有显著的南方特色,被称为陕西的小江南。汉代以来,一直是陕南山区最大的农业中心和粮食基地。


汉中因汉江得名。作为行政建制名称,始于秦。据《史记。秦本纪》载:“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(公元前312年),攻楚汉中,取地六百里,置汉中郡。”设郡治于西城(今陕西安康)。东汉将汉中郡由西城迁治南郑。从此,南郑成为汉中的附郭首县。直到1954年,汉中的行政首府一直设在南郑。


南郑的名称起于西周。据《水经注》载:“南郑之号,始于郑桓公。桓公死于犬戎,其民南奔,故以南郑称。”


自秦武公十一年(公元前687年)置南郑县以来,除西魏一度改置光义县外,隋唐至明清及民国,一直保留南郑县的建制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,即将南郑县迁治县城东九公里的铺镇,并划出城区及近郊设置南郑市。1954年,改南郑市为汉中市。1961年9月划定现在的辖区范围。1964年8月改为汉中县。1980年9月又改为汉中市。


汉中作为县以上一级行政区域名称,曾有过多次变动。东汉献帝初平二年(公元191年),张鲁占领汉中,建立了自己的政权,改汉中郡为汉宁郡。献帝建安二十年(公元215年),曹操征降了张鲁,改汉宁郡仍为汉中郡。隋文帝统一全国,为避其父杨忠之讳,于开皇元年(公元581年)改汉中郡为汉川郡。唐代又有梁州、褒州、汉中郡等多次变更。唐德宗李适于兴元元年(公元784年),避朱之乱,逃到汉中,乱平返都时,为褒扬汉中,特用其年号诏改梁州为兴元府。宋代未变。元初改为兴元路。明太祖洪武三年(1370年),改兴元路为汉中府。清代沿用这一建制。民国二年(1913年),废府,改为汉中道;二十四年(1935年),改设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,治南郑县。1949年解放后,将先在湖北省内组建的陕南行政公署,移治于南郑市,统管今汉中、安康、商洛三个地区辖地;1951年2月撤销陕南行政公暑,改设南郑专区;1954年改为汉中专区;1966年改为汉中地区。


汉中为物产丰富、“四塞险固”之地。北有秦岭屏障,南有巴山横亘,汉江贯穿其中,栈道辐辏,形势险要,可“前控六路之师,后据两川之粟,左通荆襄之财,右出秦陇之马”。这里进可攻,退可守,历来为兵家争夺之要地。自汉代以来,便以引人注目的声名载人史册,湛称历代军事重镇。


汉元年(公元前206年),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,“王巴蜀、汉中,都南郑。”他以此为发祥地,筑坛拜韩信为大将,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,一举灭三秦,进而完成统一大业,建立汉家王朝。


三国时,先是曹操征张鲁,据汉中。建安二十四年(公元219年),蜀将黄忠在定军山前刀劈夏侯渊,赵云在汉滨大破曹兵,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,自立汉中王。蜀建兴五年(公元227年),诸葛亮屯兵汉中,劝农讲武,实行耕战,六出祁山,北攻曹魏,历时八年之久。


南宋时期,汉中为西部抗金重镇。吴、吴兄弟以秦岭为屏障,据守汉中三四十年,阻止了金人的南侵。


明天顺元年(1457年),王斌发动的汉中农民起义,曾经攻占汉中,赶跑了明端王朱常浩。


太平天国时期,扶王陈得才、遵王赖文光等将领,也曾西进汉中,先后驻扎一年之久。


本世纪三十年代前期,中国工农红军曾在汉中的镇巴、南郑、西乡、宁强等县山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。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于汉中城乡,为建立红二十九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。


在这一幕幕历史活剧中,登台演出的著名历史人物及其重要活动,给汉中留下了异常丰富的古遗址、古建筑、古墓葬、摩崖石刻、石窟造像等名胜古迹。


作为军事重镇的汉中,历史上虽非帝王之都,但为朝廷所重视。以它为中心的汉中盆地,与周围地区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,历史遗存甚多。其中以汉代及三国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,有古栈道、褒斜道石门、石门摩崖石刻、山河堰、古汉台、拜将台、饮马池、武侯墓与武侯祠等。


古栈道位于秦岭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。古时南北交通极为不便,故有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的诗句。为了开辟从关中翻越秦岭、巴山,通往巴蜀的通道,早在战国时期,秦国人就在秦巴山区,依山傍水,修筑栈道。所谓栈道,就是沿河修筑的道路,在通过河弯的凹岸或断崖绝壁处,凿石架木而成。秦昭襄王末年已有“栈道千里,通于蜀汉”的说法。秦国在秦岭修的栈道至少有两条。刘邦破奏后,受封汉王,由杜县(今西安市长安县境)南行赴南郑,其路线约当后来所称的子午道。后来由南郑返关中,却是经由勉县,沿嘉陵江而上至陈仓的故道。到了汉代,由汉中至关中的栈道计有故道、褒斜道、骆道和子午道;由汉中到四川的栈道有金牛道和米仓道;由汉中到甘肃的栈道有白水道。共有栈道六条,真可谓栈道之乡。这些栈道中,以兴修于西汉中叶的褒斜道最为有名。修筑这一条新道,原是想利用向南流入汉江的褒水(今褒河)和向北流入渭河的斜水(今石头河)的水道,来运输由汉江下游集运到南郑附近的漕粮。这条水道没有通航的可能,但循水依山修成的这条栈道,南起褒谷口,北至斜谷口,要比经由陈仓的故道近便,因而成为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南北往来的大道。米仓道是由南郑向南翻越米仓山,到重庆这个古代巴国都城的大道。东汉末年,张鲁为曹操所逼,就是从这等道南奔巴中的。这些栈道,在汉代以后的一千多年中,时兴时废,或部分改线。因此,现在保存的栈道遗迹,分歧较多,正是栈道演变历史的实证,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山地交通的珍贵依据。目前保存较好的,首推留坝县丁家村和阎王砭等地。


褒斜道石门是褒斜道南口的一个人工隧道,史称石门。隧洞长十六米三,宽四米二,南口高三米四五,北口高三米七五。两车在洞内可并行。石门开凿于公元一世纪,始于汉明帝水平六年(公元63年),到九年(公元66年)四月成就,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,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隧道。开凿之法,也确有创造性,是用“火焚水激”方法开凿的。


褒斜道及其石门,自汉代以来,通而复塞,塞而复通,历次修复多有摩崖石刻。古时行经褒斜道的车辆,都曾经过石门。人们目睹栈道、石门、古山河堰之伟大和褒谷山水之胜迹,常感受于怀,为文题记,或题词留名,相继镌于石门洞内东西两壁和洞外南北数里的断崖、陡壁、褒河岸边及河床巨砾之上,形成了浩瀚的石门石刻。据1960年普查统计,共有摩崖石刻百余方。其中有以汉魏石刻为主体的十三种摩崖石刻,唐宋以来已著称于世,为历代考古学家、书法家所推崇,誉满全国,世称“石门十三品”。这些石刻,以其时代之早,内容之宏富,书艺之高超,保存之完好,在全国是独县特色的。


山河堰是汉中地区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水利工程。汉初,丞相萧何曾拦褒河水修堰,后为曹参所落成。因褒河一名山河水,故拦截褒河而筑成的堰,又叫山河堰。其灌区包括原南郑、褒城两县的部分地区。原灌区内多有祭祀萧何、曹参的庙宇。在筑堰的同,还兴修了王道池、蒿池、月池、顺池四大名塘,用以蓄水灌溉。这些水利工程,对发展汉中农业有重要作用,在全国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。三国时,诸葛亮屯兵汉中,踵迹增修。南宋时期,也多次重修。《宋史。吴传》载:“至汉中,修复褒河古堰,溉田数千顷,民甚便之。”《宋史。吴传》、《宋史。杨政传》都有重修山河堰的记载,并有宋代《重修山河堰记》石碑两块和《重修山河堰》摩崖一方。


古汉台、拜将台和饮马池相传都是汉元年(公元前206年)刘邦驻汉中时的遗迹。位于市中心东南侧的古汉台是刘邦的宫廷故址,台高六米,面积约五千平方米,四周有高耸的台垣,砌以砖石,上有女墙,雄伟多姿。台内汉代的建筑已无从稽考。宋代以后相继建有许多亭台楼榭,主要有宋代的天汉楼(今之望江楼),明代的桂荫堂、镜吾池、洗心亭,清代的清晖亭,清末民国初的东华厅和民国十五年(1926年)建的竹林阁。望江楼为汉台的最高处,高檐飞角,甚为古雅。台上有一石鼓,相传为刘邦的上马石。被誉为汉中名胜之一的“月台苍玉”,即指石鼓而言。


古汉台西南不远,有拜将坛,也叫拜台。相传为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设的坛场。由南北两座土台组成,高丈余,面积近八千平方米。刘邦破格起用人才的史实,经过世代传颂,拜将台也远近闻名了。


饮马池亦名东湖,位于市内东南隅,西北距古汉台数百米,面积六千多平方米,相传为刘邦驻军汉中时的饮马处,故称饮马池。池周有砖砌花墙,西墙上现存清代石刻对联:“神龙能作苍生雨;饮马常怀赤帝风。”池东南角的城垣上曾有清代建筑的三台阁一座。


武侯墓即诸葛亮的坟墓。因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国,生前被封为武乡侯,死后谥为忠武侯,所以人称他的墓为武侯墓。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(公元234年)出斜谷攻魏,屯兵五丈原时卒于军中。遵其遗命,葬于今勉县城南的定军山前。此墓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,虽历经战乱,却一直受到人民的保护。


汉中为勉辖市,是汉中地区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现全市人口约四十万人,其中城市人口由建国初的五万多人增加到现在的十三万人。


建国前的汉中是一座消费城市,交通比较闭塞,工农业都很落后。1949年解放时,仅有西京电厂汉中分厂及三秦面粉公司的产业工人一百零八人,手工作坊七十多家。建国后,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,不仅传统的制革和竹、藤、棕、草编织行业有了新的发展,而且根据当地资源、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,先后办起了轻工、纺织、医药、造纸、机械、电力、采矿、冶金、化工、建材、服装、酿造、食品、电器、仪表等各种类型的工业企业二百八十多个。主要产品有电机、机床、水泥、化肥、磷矿石、石英砂、原料药品、布鞋、电石、手表、机制纸、灯泡、啤酒、桑蚕丝、皮革制品、纸板、刀具等四十多种。在工业生产中,轻工业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,对于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,繁荣市场,活跃经济,起了重要作用。汉中已成为轻工业和机械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。


汉中地区农业历史悠久,水利资源丰富,历为兵家屯耕要地。早在西汉时期,就兴修了山河堰等水利工程。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在古山水堰基础上,修成了褒惠渠,灌溉平坝大片土地。建国以后,水利事业有了大发展。在汉中市境内,解放初期便修建了大量的小型塘堰,使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八万八千亩,扩大到十七万亩;六十年代增修了武乡四级抽水站和沿江抽水工程;七十年代建成了石门水库及东干渠。到八十年代初,已有小型水库四十座,陂塘五百五十多口,总蓄水能力达一亿三千万立方米,另有配套机井五百八十眼,电力抽水站一百三十七处,小型渠堰五十四条。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二十七万亩,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一。除山地和少部分丘陵地外,基本实现了水利化。加之推广科学技术、农业机械和施用化肥,使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大为改善。农业生产目前仍以粮油生产为主。三十多年来,全市林地面积增加了一倍,并因地制宜地营造桑园、柑橘、苹果、油橄榄等经济林。

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农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,农村经济空前活跃起来。


汉中市是汉中地区的交通枢纽,运输业相当发达。阳(平关)安(康)铁路横贯市区北部,连接宝(鸡)成(都)、襄(樊)渝(重庆)两线,是我国较早的电气化铁路干线之一。市内有褒河、汉中、王家坎三个车站。位于北郊的汉中车站,是客货汇合站,每天接待川流不息的旅客,源源不断的物资、山货从这里转运。公路有汉(中)白(河)、汉宝(鸡)、汉川(成都)等干线。市内干、支线公路总长一百八十七公里。公共汽车营运线路四条,长七十多公里,各乡政府均通汽车。民用飞机场在市区西南部,每周有六次班机通航西安。


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,带来了文化、教育、医疗卫生事业的繁荣。全市现有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等高等学校,学生两千多人。有京剧、秦腔、汉剧、歌剧等戏剧院以及电影院、俱乐部、博物馆、图书馆、文化馆等文化艺术和娱乐设施。医院和病床都有很大增加。此外,体育运动也在城乡普遍开展起来。


汉中城市建设的发展,是在原有骨架的范围内,依托现状,合理规划,填空补齐,由内向外逐步发展的,并以旧城与火车站之间和东关地区为建设的重点。城市新建筑以五层为主,给城市增加了立体感,丰富了街景。在市中心、莲花池公园和体育场,构成面积较大的轮廓线低下的区域,给人以明快、清新、活泼的感觉,能使人视野开阔,心旷神怡。


现在,汉中市人民正在结合一城多镇的地理特点、经济现状和发展的可能,积极发展轻工业和农副业产品加工业,合理布局城市,协调城镇发展比例,努力把汉中市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中等城市。

上一篇:没有上一条记录
上一篇:没有下一条记录
合作媒体机构

电话:029-81779909 传真:029- 81774280 邮箱:931737117@qq.com客服QQ:931737117

版权西安悦合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:13992008306陕ICP备15007881号-1

法律顾问:陕西轩举律师事务所(姚博扬-13319186653) 技术支持:西安凤巢网络

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-63907152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《画韵中国》陕公网安备 00000000000号